集团资讯
集团资讯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集团动态 > 集团资讯
NSR投资观点 | 你一票,我一票,核药明天就“出道”?
发布者:   发布于:2023年03月16日 14:55:39   点击量:0
投研团队

 

前段时间,小伙伴们被恒瑞公布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获批IND的消息刷屏了,核药又一次吸引了业界的注意力。近两年,放射性药物逐渐成了行业热点,行业巨头们一单接着一单的并购,新秀们一轮轮的融资,似乎要把这百年多历史的领域重新票选到舞台的正中央。

但提到放射性药物,大多数人可能还停留在放疗的陈旧印象,今天我们来简单了解下这个行业近年的新发展以及它不为大众熟悉的特殊之处。

放射性药物的概念与主要分类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因为原子核结构不稳定而能够自发地发出射线的同位素,发出射线的过程也是其衰变的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发射与传输,常见的辐射射线有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目前,全球共有100多种放射性核素应用于医学领域,利用不同核素半衰期、穿透力、能量等不同的特质,发射出的不同射线可相应用作标记、显像、集中照射、破坏组织等。

据《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中的定义,放射性药品是指用于临床诊断或者治疗的放射性同位素制剂或者其标记药物。

按临床医学的用途分类,放射性药物可以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

       诊断用核药是通过口服、吸入或注射等途径进入体内后,利用放射性药物示踪原理,根据药物在脏器中的分布情况及时间与放射性改变的差异,结合SPECTPET,获得诊断信息。通常,用于成像的同位素产生的辐射在一天后通过放射性衰变和正常的身体排泄完全清除。

      患者通过口服或注射放射性药物能够高度选择性浓集在病变组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辐射的射线产生局部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从而抑制或破坏病变组织。这类同位素在体内停留时间比成像同位素更长,用来提高治疗效率,但一般在几天内。

放射性药物发展历程

放射性药物在全球已有100余年发展历史, 1905年居里夫人使用镭针发明进行了第一例放射性同位素插入治疗,放射性药物发展旅程正式开启。

1950年,雅培推出第一种商业放射性药131I人体血清蛋白(RISA)开启了核素药物进入医疗市场的先河。

1998PET-CT出现,逐渐应用于肿瘤、脑和心脏等重大疾病早期发现和诊断。

200290Y标记抗体(Zevalin)获批上市,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其脂微球产品用于肝癌治疗,2013223RaXofigo)获批用于前列腺癌,多肽与抗体偶联核素药物兴起。

2018年诺华的177Lu多肽偶联药物-Lutathera(镥氧奥曲肽)被FDA批准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这是FDA批准的第一个放射性多肽靶向肿瘤治疗药物。

近年来随着放射性化学核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放射性药品已经成为全球药品研发的热门领域。国际巨头们也在对核药领域不断加码,持续投入,一系列的收购动作和战略布局,足以展现业界对创新核药的信心。

2020年全球核药市场规模约93亿美元,其中诊断类药物占据主要市场,规模达到77亿美元,占83.4%预计2021-2026年市场年均复合增速为11.0%2026年市场整体规模达到175亿美元。

我国的放射性药物产业走过了60年历史,目前获批了30多种放射性药物,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不论在医用核素的种类还是批准上市的品种仍有很大的差距。已上市药物大多数属于诊断药物,治疗性药物也是一些国外上市多年的仿制药品种,产品同质化较严重,缺乏差异化、有竞争力的创新药。

放射性药物治疗技术策略

目前放射性核素治疗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策略:

1)敷贴治疗

将含有一定剂量放射性核素制成敷贴器(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器有2种:90Sr-90Y敷贴器和32P敷贴器,紧贴于皮肤/黏膜或角膜等病变处,利用射线所产生的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治疗某些皮肤疾患(如皮肤局限性增殖、皮肤局限性血管瘤、瘢痕增生等)。

2)介入治疗

利用穿刺、插管、植入等手段,经血管、体腔、囊腔、组织间质或淋巴收集区,以适当的载体将高活度的放射性核素制剂引入病变部位,从而直接对病变组织、细胞进行照射。

定点内部放射性疗法(site-directed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SIRT)是其中目前研究较多的方法,利用玻璃微球、聚合物树脂微球等作为微载体,将放射性同位素递送到肿瘤内部,对肿瘤进行定点放射治疗。一方面微球栓塞造成肿瘤血液供应阻断,另一方面利用放射性核素产生的β射线抑制和杀伤肿瘤细胞,达到双重治疗作用。

介入治疗显著提高了放射性核素的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了射线对全身及局部正常组织的照射,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代表药物:钇[90]树脂微球

2018年,远大医药联手鼎晖收购了Sirtex,获得了钇[90Y]微球注射液的全球权益。

20222月,钇[90]树脂微球(SIR-Spheres)在中国获批,用于经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

治疗时在介入条件下,将导管经由股动脉或桡动脉插管至肝脏肿瘤供血动脉内,随后通过此导管将钇90树脂微球(粒径 < 100 μm)输送并停留在肿瘤的微血管中。利用肝部肿瘤主要由动脉供血的特性,钇90树脂微球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剂量可高达正常肝组织的 5倍。钇90核素在病灶处持续性近距离照射,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凋亡及坏死。

3)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adionuclide Drug ConjugatesRDC

随着具有靶向定位作用的配体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如ADCPDCSMDC),这些配体与放射性螯合物之间的结合也形成了一个新赛道——RDC

ADC相似,RDC主要由介导靶向定位作用的抗体或小分子(Ligand)、连接臂(Linker)、螯合物( Chelator)和放射/成像因子(放射性同位素,radioisotope)构成。其中,靶向配体可以是小分子化合物、多肽、抗体等。

根据配体类型的不同,RDC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抗体靶向的核素抗体偶联药物(Radionuclide Antibody ConjugatesRAC)、肽受体介导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PRRT)。
RDC通过靶向配体的精准定位,在RDC进入血液后,就会将放射性同位素靶向送到肿瘤内部,与癌细胞上的特定标志物或受体结合,结合后便释放放射性同位素,破坏肿瘤细胞的复制能力,然后杀死癌细胞。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放射线更集中在肿瘤组织局部,从而减少对周围正常细胞的损伤。
代表药物:Pluvicto177Lu-PSMA-617
Novartis通过收购的方式从Endocyte获得该药,于20223月获得FDA批准,用于
治疗PSMA阳性、且经过紫杉烷类化疗和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
  Pluvicto由靶向化合物(配体)与治疗性放射性核素组成,药物与表达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的前列腺癌细胞结合,由放射性核素177Lu 衰变时发出的β射线产生杀伤细胞效应。PSMA 在前列腺癌中呈现出特异性高表达模式,在超过80%的前列腺癌患者中高度表达,因此Pluvicto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肿瘤杀伤效应,对周围健康细胞的损害较小。

放射性药物产业链概况

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主要负责供应放射性同位素原材料和其他合成配体,可通过核反应堆、发生器以及从核燃料处理废液中分离提取等方式制备。

目前我国医用同位素严重依赖国外进口,价格昂贵,供应不及时且存在断供风险;核素发生器同样严重依赖进口,由于国际供应的紧缺,产品订货周期长,远途运输以及产品衰变损耗限制了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

同时因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依赖于大型核反应堆或回旋加速器,其建造和运作需要复杂的技术且须遵守更为严格的规定,技术难度高、品牌认知强,也形成较高的壁垒。

中游:研发与生产企业,主要负责放射性药物的研发、生产、经营和销售,技术壁垒较高。

下游:主要涉及药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各级医院医疗机构到达终端消费者。

由于核药半衰期的限制,无法像普通药物一样大量生产后存储,长距离运输。部分核药生产地点必须靠近医疗机构,根据需求进行即时生产、配送和使用。企业通过核药房或配制中心直接运送,确保及时性和准确性。部分医疗单位还会自行配制一些半衰期较短的放射性药物。综合而言,中游企业通常也肩负流通渠道的职能,而医疗单位也并非完全外购放射性药物。

而这个领域中最特殊的是贯穿整个产业链严格的监管体系,由于涉及到放射性问题,核药在中国受到特殊监管,自1975年以来,我国多次出台法规对放射性药品进行监管和指导,各方面规定的复杂与严格程度远高于普通药品,需要国家核安全局、公安部、卫健委、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国防科工局等多个监管部门的资质认证方可开展核药业务。

除了场地、硬件资质,对企业而言,研发,临床,生产,经营等各个环节都必须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具备安全、防护和废气、废物、废水处理等设施,并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

虽然核药发展道路上有这么多难以回避的门槛,但相较于目前国内热门靶点扎推的ADC、双抗等,这条路无疑带给了核药企业更多的机会,门槛虽高,跨过去了便是壁垒。

目前国内核药的研发与国外还有较大的差距,期待未来更有力的市场环境支持和政策引导,也期待核药企业的老兵和新秀们在研发上不断发力,通力协作,共同推进国内核药的发展,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手段。

参考资料:

《世界核药的发展-RDC药物的兴起 》肽研社

《中国核药行业研究报告》秦鹏  Echo Wang

文:新丝路投研团队


上一篇:NSR投资速递 | 新丝路资本投资企业“艾美斐”完成超亿元融资,持续加码first-in-class创新药研发

下一篇:NSR投资速递 | 新丝路资本投资企业“艾美斐”第二梯队治疗IBD的全球性创新药获美国FDA临床试验许可

扫面二维码,关注新丝路资本官方微信号
集团动态
▪ 集团资讯
集团版块
▪ 集团介绍
▪ 实业投资
▪ 股权投资
▪ 生命科技
▪ 技术孵化
行业研究
▪ 法律解读
▪ 行业动态
▪ 宏观经济